•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4——躯体化、成瘾、强迫

    发布日期:2022-03-28 06:26    点击次数:142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4——躯体化、成瘾、强迫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特征,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能够更加主动表述自己情绪状态的患者更多地会表现为情绪上的低落,反之,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无法清晰表述自我感受的患者则会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
    后面这种情况被称为躯体化(somatization),是指的一个人本来有情绪或心理问题,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
    造成躯体化的原因:一是患者无法准确描述自身情绪感受,被压抑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而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二是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关,社会文化不够包容,个人无法轻松表达意愿或感受,否则可能受到指责,因为心理疾病长期以来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表达负面情绪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三是患者可能从躯体化中继发获益,不少人都经历过通过“生病”来达到不用上学、不用上班的目的,因为大众对于躯体疾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所以患者发明创造了大量的“躯体化症状”来达到继发性获益。
    医生应当引导患者暴露出生物、心理或社会环境等因素,让其理解表达情绪的重要性,并且给患者呈现出“躯体化→继发性获益→负性强化”的逻辑闭环。

    2、药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半衰期——是指的药物浓度在人体内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来指代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对于安眠药来说,半衰期越短越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因为一旦血药浓度下降,你的身体就会出现戒断症状(比如对药物的渴求)。
    同样的世界赌场名单,对于某些赌博项目来说,一局所需时间越短,越容易上瘾,比如砸金花就要比打麻将更容易上瘾。抖音短视频比看一部电影更容易上瘾,小屏幕比大屏幕更易操作,也更同意成瘾。开心消消乐比玩《塞尔达传说》更容易上瘾。
    临床上治疗安眠药依赖,可以用长半衰期的药物来替代短半衰期的药物,比如使用氯硝西泮替代咪达唑仑,然后再逐渐减少氯硝西泮的用量。同理,想要戒掉病理性赌博,可以用时间更久的项目替代时间短的项目。想要戒掉抖音(刷手机),那就去试着培养看电影或看长视频(用电视或电脑看)的习惯。对于一些孩子如果沉迷手机游戏,不妨给Ta买台游戏主机,让Ta体验一些什么是真正好的游戏作品。

    3、“高估想法的重要性”是强迫症患者常见的思维模式,比如有人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这本来只是个想法,可能普通人的大脑里也会可能出现,但不同点在于普通人可以意识到只要不将想法付诸实践,就不会有什么恶果。

    但强迫症患者不同,他们往往会高估想法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我这么想了,我就很有可能也去这么做,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他们极力避免这种想法的出现。想法与行为不同,对于行为我们还可以克制或忍耐一下,而对于想法,你越是想要压制,它就反弹地越厉害,这就像有人告诉你“一定不要去想粉红色的大象”,结果你脑子里却充满了这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我们去评价一个人,往往是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想了什么。同样,别人去评价你的时候,也会是看重行为,而非想法。

    前段时间河南暴雨,网上有人捐款,却被一些人吐槽是想借机宣传自己,论迹不论心同样适用于此,我们应该称赞他人的善举,至于人家怎么想的,关你P事!

    4、一个来访者总结自己的人生规律,Ta发现只要一有好的事情发生就一定会伴随一件倒霉的事情,比如说数学考试拿了满分然后回家发现爸妈发生争吵,本来挺高兴的事就变了味儿。再比如周末计划出门旅行,本来是开心的事,结果偏偏天公不作美,天气预报说有暴雨。虽然道理上来讲,好事与坏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Ta就是控制不住地做这样的联想,久而久之就变了一种信念。
    Ta会认定好事与坏事必然会一同发生,所以为了避免坏事发生,Ta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比如考试前不去吃海底捞是因为老天爷感觉你有了这件高兴的事就不能给你“考试考好”这个奖励了。后来发展到,自己不敢表现出任何自信的状态,甚至不能有自信的想法,在Ta的思维里只要想到“自信”就会担心会有坏事发生,所以Ta宁愿自卑或低调一些。
    这是一种消极暗示(negative suggestion),你越是坚定地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坏事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选择性忽略了好事之后出现好事的情况),因为你已经做好了坏事出现的心理准备,似乎不出现点倒霉事,都对不起你的预期焦虑。反过来如果没有出现坏事,你心里会认定——好在我未雨绸缪,避免了坏事发生,所以这种信念还是很有必要的。

    5、为何不建议过早留学?
    一是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过早去留学,可能会迷失在各种诱惑中——开趴体、性、大麻等,毕竟在国外接触到的机会更高一些。能在高中以前出过的孩子,大多家境优越,跟别人放在一起可能会相互攀比,今天你买辆好车,明天他换个女友,很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二是高中以前出国留学,多是父母的安排,并非个人意愿,孩子过早地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适应障碍,甚至破坏亲子关系。有些孩子选择报喜不报忧或者直接欺骗说谎,身处国内的父母以为孩子一切顺利,但孩子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逃课、挂科不在少数。
    当然上述建议只针对孩子一人过早出国的情况,如果一家人准备移民,或者父母能够选择陪读,或者本身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阅历已经很丰富了,不在讨论范围。

    6、思维闲逛(wandering)vs正念(mindfulness)
    上学时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越是临近考试,心理就越紧张焦虑,总是想着能一下快进到假期就好了,我会向往假期没有任务、没有负担的生活,想必是轻松惬意、满足放松。在假期的前几天,我的确能够进入这样的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打一天游戏或者找朋友玩,晚上回来刷剧,熬到夜里一两点才睡,感觉就一个字“爽”。但好景不长,一般过不了多久生活就会变得无聊起来,似乎打游戏、刷剧这样的事也不再能让我开心,而会沦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
    在这个阶段中,虽然身体是在做事,但脑子(思维)就不一定在哪儿了,有时想想过去的事,但很少能回忆那些令人开心的片段,总是会陷入到对一些事情的自责或纠结中;有时想想未来的事,但基本上也没有美好的感受,大概率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迷茫中。
    这个状态叫做思维闲逛(wandering),就是你不加控制地胡思乱想,你以为这是没有压力、会让你放松的状态,其实不然,研究表明思维闲逛会导致更多的不开心的感受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正念(mindfulness),可以描述为一种人脑主动控制的、有目的且专注的模式,这能有效地改善wandering带来的胡思乱想,把你带回到当下的状态,更专注于当前正在做的事。
    总结一下就是:你要主动控制并引导自己的思维,不然就会把思维拱手相让于焦虑、强迫、抑郁等负面情绪。